English

如何看待这份理论遗产

2000-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李兴耕 我有话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徐博涵研究员撰写的《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列宁晚期思想研究》一书,是我国学者对列宁晚年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对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一珍贵理论遗产作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列宁晚期首开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先河。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革命前认为俄国“不能直接过渡”;革命后从1918年开始,企图实行“直接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从1921年春天起决定改行“新经济政策”,重新回到采取一系列“中间环节”,迂回曲折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轨道上。这表明,列宁善于及时根据形势变化,总结经验教训,审慎地寻找最适宜的、符合实际的道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坚持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并存。列宁从过去否定市场转到主张“以市场为基础”,他要求把“商业原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去,经济工作要“按商业原则办事”。列宁把实行“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时期俄国引进外资、从技术比较先进的西方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他十分强调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反对官僚主义,发扬“工人民主”,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的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书信中提出要“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要求明确划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中央全会的权威,加强决策的民主基础,建立权力制衡系统,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职权等等。该书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述,有力地证明了列宁晚年思想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活水源头这一命题。

作者力图正本清源,对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如何理解列宁在晚年所说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句话?作者认为,所谓“根本改变了”,主要是:第一,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看法,从过去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变化转到把重心放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放在“文化革命”上;第二,在达到社会主义目标的道路上,从过去把重心放在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上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第三,从过去认为社会主义与商业、市场、货币、资本主义等无关,转到认为必须全力抓住商业这个环节,无产阶级“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第四,过去认为,只有高度集中垄断的国有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现在认识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大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下,合作经济也是社会主义。上述这些问题是我国理论界普遍关注并经常讨论、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的问题。我认为,该书对进一步理解列宁晚年思想和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兴耕:中共中央编译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